1、都是雞肉惹的禍
二戰(zhàn)后,西歐受益于美國的馬歇爾計劃,獲得了美國資金和技術援助,經濟快速復蘇。到上世紀60年代初,西歐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加上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美國由此心生疑慮。
歐共體的崛起加劇了西歐和美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在 1962 年通過《貿易擴展法》,并使用其中的 252 條款,對西歐進行報復。252條款規(guī)定的報復對象不只限于爭議領域,而是覆蓋了對手國出口的所有產品。這就是美國貿易法“301條款”的前身。該法第252條規(guī)定:“如某一外國實施不公正或不合理的進口限制,給美國的貿易造成負擔或歧視的,(美國)總統(tǒng)有權撤回對該國的減讓,或對該國的產品增加關稅或實施其他進口限制?!?
令人難以置信的,催生并使用252條款的導火索竟是歐美之間的雞肉貿易大戰(zhàn)。
二戰(zhàn)后,歐美各國都需要大量的糧食與肉類供應。此時,美國的農業(yè)生產開始進入流水線生產的時代,產量的高速增長帶來價格的大幅度下滑,美國農場主不得不開始尋覓海外市場。與美國流水線上生產的肉雞相比,西歐農場主傳統(tǒng)散養(yǎng)肉雞毫無競爭力可言。在很短的時間內,美國雞肉就占到整個歐洲雞肉進口市場的一半。由此,西歐各國政府紛紛對此表示不滿。荷蘭第一個站出來指責美國人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向荷蘭低價傾銷雞肉;法國則直接禁止了美國雞肉在市場的銷售;歐共體也頒布了針對進口雞肉的高額關稅與價格控制法案。
歐共體采取措施之后,北美雞肉出口量迅速萎縮,到1962年8月,在西歐的銷量下降了四分之一,美國養(yǎng)雞業(yè)的損失達到了 2800 萬美元。由此,美國委屈了,認為受欺負了 ,便 向 關 稅 及 貿 易 總 協(xié) 定(GATT)告狀。由于GATT調查的時間過長,美國感到十分失望。美國國會便謀求在本國貿易法中尋求一個有效的自救方法。1963 年 12月,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約翰遜頒布一項行政命令,決定以遠高于美國關稅平均 2.5%的稅率向自歐共體進口的馬鈴薯淀粉、糊精、白蘭地以及輕型卡車征收25%的高額關稅。約翰 遜還 宣 布這一措施 僅僅是在GATT關貿總協(xié)定允許情況下美國政府行使的正當權益。
美國的這一措施無疑是將西歐工農業(yè)產品排除在龐大的美國市場之外。隨后,美國國會在通過《1962年貿易擴展法》時,授權美國總統(tǒng)面對他國不公平貿易待遇時以進行反擊。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隨即宣布從 1964 年起,對從歐共體國家進口的馬鈴薯、卡車等商品收重稅。美國開始向歐共體揮起了“大棒”。
這使得歐共體國家感到了切膚之痛,并開始求和,1964年5月,美國與歐共體國家在瑞士日內瓦召開和解大會,美國以降低 37%平均關稅的代價換取歐洲降 35%平均關稅。從和解大會的最終結果來看,美國仿佛做出巨大讓步,但歐共體受的是“內傷”。在當時背景下,歐洲還處在工業(yè)、農業(yè)的恢復階段,跟美國強大而高效的工業(yè)、農業(yè)體系是沒法比的。歐共體國家降低關稅,等于讓美國商品長驅直入,美國成熟、高效率的生產體系生產的商品在價格、質量方面完全擊敗了歐共體國家生產商,這讓歐共體很久都沒有恢復元氣。
美國用252條款打擊了崛起中的歐共體后發(fā)現(xiàn),這不僅穩(wěn)固了美國在資本主義經濟世界的地位,并且為美國出口產品消除了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此后,美國將之前用來對付歐共體的手段不斷完善、不斷體系化,使其更具威力,并寫進了《1974 年貿易法》第 301 條,即著名的“核武器”——“301條款”。
此后,“301 條款”為美國開拓海外市場和撈取貿易好處方面可謂是戰(zhàn)功卓著。在美歐“香蕉戰(zhàn)”、“牛肉戰(zhàn)”和“鋼鐵戰(zhàn)”,以及日美“汽車戰(zhàn)”、中美知識產權談判等舉世矚目的貿易爭端中,使用“301條款”的效果非常明顯。大國也許還可以支撐一段時間,而小國一般都會選擇破財免災。在 2000 年時,WTO一項裁決駁回歐盟要求美國取消“301 條款”的上訴,這更為這個單邊主義的條款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2、貿易戰(zhàn)“核武器”投向日本
“301 條款”后來成了美國頻繁揮舞的“大棒”,特別是針對緊隨美國之后的第二經濟體更加有用,歐共體如此,日本亦如此。
當美國還在用“301 條款”前身“252 條款”敲打歐共體的時候,處在亞洲的日本正在“悶聲發(fā)大財”。進入上世紀 70 年代后,日本的 GDP 已僅次于美國。當美國回過頭來時,日本已然變成“眼中釘”。于是,美國開始在經濟上打擊日本。
無論是上世紀70年代的日美紡織品爭端還是鋼鐵爭端,美國對其打擊作用不是十分明顯。究其原因,外部環(huán)境起到了很大作用:1973 年爆發(fā)的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引發(fā)了第一次石油危機,讓嚴重依賴進口能源的日本重工業(yè)遭受了致命打擊,經濟衰退和通脹讓日本經濟停滯。
然而,美國沒想到,日本在受打擊后又借助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市場成了日本制造的“銷售天堂”。上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對日本的商品貿易逆差升至 500 億美元。美國中西部和東北部等工業(yè)中心承擔了和日本的主要競爭壓力,形成了“鐵銹地帶”,失業(yè)率是美國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尤其是在1985 年前后,美國勞動力市場陷入停滯,當時美國經濟學界認為匯率問題是美日貿易失衡的主因。1985 年,美國國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貿易保護主義色彩濃厚的“丹佛決議案”。民主黨主要領導人在國會集結并發(fā)起了加收 25%關稅的貿易戰(zhàn)法案。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曾經為了遏制日本的崛起,與日本簽訂過著名的《廣場協(xié)議》,逼迫日元升值。然而,《廣場協(xié)議》并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美日貿易摩擦仍在加劇。一方面,美國的高技術制造業(yè)面對與日本的競爭壓力,自然地轉向了高利潤且多數量 的 國 防 采 購 合 同 ,因 此 在1987年美國軍費支出增長放緩后,美日貿易競爭驟然加劇。 1987 年美國貿易逆差已高達1596 億 美 元 ,占 當 年 GDP 的3.28%。另一方面,美日高技術制造業(yè)分工引發(fā)了美國的國家安全問題,強勢美元使得許多國防產品的部件生產被轉包給日本企業(yè),日本高技術制造業(yè)出現(xiàn)軍事化傾向,最終引發(fā)了華盛頓的國家安全問題擔憂。
引發(fā)“定時炸彈”的是1987年著名的“東芝—哥尼斯堡事件”,即東芝非法向蘇聯(lián)銷售高技術國防產品。這觸碰到了美國在安全問題上的敏感神經。眾所周知,美國為日本承擔了大部分國家安全支出,而這一事件的發(fā)生則促使美日貿易戰(zhàn)升級。隨后,國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包含“超級 301 條款”的1988 綜合貿易法案。于是,美國毫不客氣地拿起“301 條款”的大棒直接向日本砸去,針對日本的衛(wèi)星、超級計算機和木材制品啟用“超級 301 條款”,并進行調查。
1994 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再一次簽署行政命令,宣布恢復“超級301條款”,對日本產品進入美國征收懲罰性關稅。與 1991 年啟用“301 條款”不同的是,這次針對日本的貿易制裁措施一直延長至1997年。這次主要針對的領域是汽車行業(yè),目的是要求日本更加全面地開放汽車市場。在經過調查后,美國裁定采取報復性措施——對豐田等五家企業(yè)出口美國的轎車征收 100%懲罰性關稅,涉案總值達59億美元。日本為了減少損失,與美國達成解決汽車貿易問題的框架協(xié)議后,美國停止執(zhí)行報復性措施。
日本在出口被封堵的情況下,又實行了比較失敗的國內政策,導致國內地產和股市泡沫化,最終使自身經濟一蹶不振。因此,有人認為,美國當年對日本發(fā)起的“301 條款”調查及最終結果是日本30年經濟停滯的外部原因之一。此后,“301 條款”被稱為貿易戰(zhàn)“核武器”。
免責聲明:
- 1、河南畜牧獸醫(yī)信息網刊登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2、河南畜牧獸醫(yī)信息網轉載的文章均已注明來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權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娫挘?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獸醫(yī)信息網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感謝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