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生活了9000多年的中國土豬也要開始為自己的前途擔憂了。4個地方豬種已滅絕,31個品種瀕危。正如中國農業(yè)大學教授陳清明所言“這是一場生態(tài)災難”。(12月26日《中國青年報》)
讓我們不能理解的是:純種的中國土豬,肌內脂肪含量可以達到3.5%,而市場流行的白豬只有1%。肌內脂肪含量的高低,決定了豬肉好不好吃,這對舌尖好惡非常敏感的國人來說一定非常郁悶。肉好吃的豬要被淘汰,何故?另一數(shù)據(jù)似乎說明了問題:土豬的瘦肉率只有40%左右,而洋血統(tǒng)的白豬瘦肉率可以達到60%。
口味好的豬幾乎如大熊貓一樣絕跡了,賣相好但品質差的豬卻閃亮登場。我們不免要問,這是為什么?顯然,這不是簡單的生態(tài)問題。
其實,“中國土豬”現(xiàn)象不是個例,我們且不舉轉基因食品這樣尚無定論的“高大上”案例,生活中的食品物種演變既隨處可見,又越演越烈。最尋常的感覺就是“沒了小時候的味道”,排除心理因素,確實很多物種離我們而去。大米沒了香味,芹菜、胡蘿卜少了特有的刺激味道,但同時它們會多出很多表面優(yōu)點:蔬菜顏色更好看了,個頭更大了,產量更高了,簡言之,這些物種是合了市場的口味,卻倒了消費者的胃口。
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市場脅迫胃口的一種現(xiàn)象:一旦口味口碑好的食品出現(xiàn),短時間就會被口味不好的品種替代:砂糖橘剛剛被消費者喜歡,立刻充斥市場,幾年工夫,早已味不是當年;新疆大棗曾成為棗中顯貴,不久便全國皆是,如今已是品質差,價格低,無人問津;大櫻桃曾被人贊不絕口,此時也是形在味變。原因何在?追隨市場的腳步太快,獻媚味蕾的偽善太假。
商人本逐利,追隨市場無可厚非,市場可以決定優(yōu)勝劣汰,這也是經濟規(guī)律。但是這種只見到眼前利潤,而忽視長久市場的行為最后就是失去市場,更嚴重的是將太多的好商品擠出了市場,讓消費者無緣傳統(tǒng)品種。再深入講,我們的市場經濟不能各算各賬,既需要更多的“總審計師”“總監(jiān)督員”“總會計師”,才能在市場經濟的“大買賣”中最終盈利,不然雖然暫時獲利,局部繁榮,最后算總賬一定是賠本生意,何況會破壞市場健康,還要讓這種千年土豬絕種的悲劇不斷上演,一損再損,后患無窮。
免責聲明:
- 1、河南畜牧獸醫(yī)信息網刊登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 2、河南畜牧獸醫(yī)信息網轉載的文章均已注明來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權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娫挘?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獸醫(yī)信息網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感謝您的支持和理解!